西安区推进现代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展现
作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 日期:2025/11/14 12:42 浏览:
2021年,西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迈上新起点。
西安区以“特色鲜明、普惠大众、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支撑有力”为目标,做到系统设计、立体推进,推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内容供给、服务均衡协调发展,让繁荣文化的纯粹源泉流入千家万户、渗透城乡肌理。一幅充满温情与质感的“仙画”缓缓展开。
机制筑基。用制度构筑文化发展“四梁八柱”。
位于西安区湿地酒吧公园后面的学习室城市海蒂新文化空间里,窗下飘着面包的香味。一楼暖黄的灯光,吸引了不少顾客驻足尝试。当你踏上二楼时,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立体的屋顶营造出开放的格局,巨大的热带鱼缸与郁郁葱葱的绿化相得益彰,营造出让人仿佛进入都市天堂的空间。读者可以靠在书架上聚精会神,或者在窗边静静地读书,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
“以前在家很难集中注意力,因为我总是要跑着看书。现在我楼下有一个非常时尚的工作室。太棒了!”住在附近的李说。
这家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城市书店,生动体现了西安市追求“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ra+”。不只海蒂,这些“暖化文化的巢穴”已经在西安扎根,创造出照亮当地的亮丽风景线。
公共文化服务这些问题从来都不是可选的“附加问题”,而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近年来,西安区坚持高水平谋划,制定实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统筹规划、财政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参与四个要点,编织紧密有力的保障网络,绘制出清晰的“文化惠民路线图”。
钱是水的源泉。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西安市持续加大投入,建成14个市级文化站(街道)和19个村(社区)1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横沟桥镇、浮山街道文化站被评为“特级”,区内共有9个点达到一级以上。此外,专项资金近1向领导争取100万元支持5个基层文化广场改造。横沟桥市“诗意文化传统空间”跻身全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佳范例。
人力资源是我们服务的支柱。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艺团队300余个,重点团队63个,其中4个团队晋升为省级支持项目。针对年轻人“白天努力,晚上养精蓄锐”的真实需求,安和区美术馆推出了器乐、书法、瑜伽等一系列健康课程,已举办培训班300余场,2万余人积极参与。 “夜间文学派”正在悄然重新定义年轻人的夜生活生活方式。
非遗人才也大放异彩。 24位无形资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春兰先生等区级文化遗产常年活跃在灯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樱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中,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志愿者也积极活跃,在“文化培育”“文化送行”活动中,三级合作志愿服务体系中,“桂香文化志愿者队伍”被评为全省最美志愿服务队伍。罗建起、张春兰等人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他们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西安文化前进的道路。
设施改造,从“全覆盖”到“15分钟文化圈”
跟着节奏,眼神和手势保持稳定! 11月5日上午,浮山街文化站排练室里,十几名当地居民他们拿着扇子,开始随着音乐跳舞。
龙潭市卢斯居民林阿姨在舞会结束后擦着额头上的汗,笑容满面。 “我以前住在武汉,学了很多年瑜伽和舞蹈。去年搬到咸宁后,我发现社区附近有专业的舞蹈班和老师,真是惊喜!”
这个文化天堂被驯鹿福德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闲置空间。 20个,包括京剧社、书画园、舞蹈室等,包含多个功能室。成为了居民“随便推进去”的文化殿堂。今年,区艺术中心在此设立分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这打消了很多像林先生一样觉得学不深、修不好的居民的顾虑,大家都松了口气,受到了启发。
这不仅说明了“高品质”“西安城市文化生活圈”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也真正印证了文化设施从“良莠不齐”到“良莠不齐”的转变。
集团艺术中心、总馆等体系不断加强。在艺术团的14个分馆和17个图书馆分馆,您不仅可以借阅资料,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听讲座、参加读书会。全区有市级文化站14个,村(社区)服务中心191个,面积均在400多平方米,配备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功能。横沟桥市文化站固定资产1100万元。温泉街文化站前约1000平方米的广场是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
西安区图书馆新馆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标准。自开业以来到2022年,年均阅读人数达到36万人,组织阅读推广活动240场,线上线下服务总量突破百万人次。截至2025年11月末,总馆及分馆纸质图书总数31.85万册。
还有悄然闪耀的“文化之星”散落在城乡,“海蒂的城市研究”已波及周边3万居民,丁泗桥镇的“书生客栈”则巧妙地与咖啡生意融合,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文化的新聚集地。
强化内容打造“美味”“美味”文化盛宴
农历8月15日,结华津大武岭村月光如水。 3000多名游客前来体验传承200多年的中秋佳节。肉桂的香气和悠扬的老韵,造就了一种独特而提神的味道。无情的文化记忆。
“文化服务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的笑容是最真挚的,是衡量事物的尺度。西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把文化活动做到“脚踏实地、不沾污垢和露水”。
品牌节相继举办。我们全年举办一系列节日活动,包括乡村之夜、农民丰收节和桂花主题表演。 《京珠红灯轻骑兵》每年首播都会有1000多部贺岁剧目和对联,惠及近200万观众。由图书馆策划发起的“图书馆夜聚会”主题活动,近三年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8800人次,相关短视频观看次数超过110万次,成为一张在夜晚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该读物已风靡全国。我们经常经常开展《前进七步》读书活动。图书馆年发行量稳定在36万册左右,年借阅图书量超过20万册。定期举办作家联谊活动、读者座谈会,阅读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杰作。原住民民歌《楞那灯》亮相全国原住民民歌节,情景舞蹈《再看桂花花》获省艺术奖,耐嚼歌剧《我爱我的村庄》入围省演艺扶持剧目,《勤奋之歌》入选全国少儿艺术展。原创舞团《桂香桥》以桥为轴,以茶为魂,加强创作与配置,传递西安四百年的风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是帕代代相传。 “新一川青砖茶制作工艺”和“大雨垒中秋”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新增项目4个,区级项目12个。 24位继承人创建了强大的无形继承等级制度。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习俗和表演艺术,让曾经“深藏大山、不为人知”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活力。
服务平等,文化阳光下不落下一个人
9月28日,恰逢孔子诞辰纪念日,西安区图书馆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无障碍观影项目“光明电影”正式启动。借助详细的口述,视障朋友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屏幕上的“小愿望”。我。
活动现场还特意为孩子们设置了手工作品展示和经典童读互动。每一个细节都无声地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一位参与的残疾朋友感慨道:“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能够完全‘看懂’一部电影,真的很感激。”
“在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任何群体都不应该落下。‘光明电影’弥合了视障文化服务的差距。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文化之美。”一位当地文化和旅游办公室官员表示。这是西安市“在文化造福人民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郑重承诺。
数字化意味着消除边界。西安区图书馆正在整合10TB存储容量的数字资源,设置电子书瀑布展示,打造智能服务平台提供10万册电子书、2000余部在线音视频资料。 “宜山图书绕行计划”每季度更新一次,让农村群众同时享受“云阅读”。
精准提供护理服务。区美术馆持续为农民工、残疾人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多个社区定期为老年人举办反诈骗课程,“流动书车”定期抵达村庄,带来“阅读的乐趣”。针对留守儿童,组织“好手读书”等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区图书馆设有专门的盲文阅览区,配备盲文图书期刊和智能听读系统。此外,为有效解放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精彩朗读”等专题活动不定期举办“精彩电影”活动。
从系统建设到硬件升级,从内容创新到综合服务,西安书写文化、造福百姓,“让文化人人都熟悉”,打造了处处有笑点的城乡关系的幸福愿景。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提供先进的公共服务,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注入更深层次、更温暖的“西安温度”。 (杜培庆 范敏)